【学习身边榜样】“两优一先”风采展示|聂守军:心中的信仰化为脚下的力量
在聂守军的日历里,没有休息日。
7月10日,周六,下午,聂守军一如既往,带着记录本来到试验地,一边细细观察,一边认真记录,间或凝思一会儿。“水稻开始抽穗了,我们要调查水稻抽穗期,同时着手准备配置水稻杂交组合。”
“渴了一瓶水,饿了一桶面,累了地头打个盹儿,手里常握调查本。”这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,省农科院绥化分院水稻品质育种所所长、二级研究员聂守军和团队的工作常态。正是因为这种始终如一、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,他们才能在26年里突破多项农业科技难题,打破国外育种技术垄断,选育“绥粳”系列水稻品种48个,累计推广面积1.4亿亩,增收70.29亿公斤,创社会效益222.2亿元。他与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合作的项目,已通过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评审,是我省近十年农业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农业科技工作者。
聂守军在调查水稻抽穗期
为中国饭碗装满中国粮
每个人都有梦想。聂守军小时候最大的一个梦想,就是天天都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。随着岁月的流逝,他的梦想也在生长。他现在最大的梦想,就是让龙江每一寸黑土地,都种上他们亲手选育的优质高产水稻。
从吃上一碗白米饭的单纯心愿,到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家国情怀,聂守军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,也践行着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铮铮誓言:让中国人的饭碗里装满自己的粮食!
“我始终牢记入党时的誓言,把心中的信仰转化为脚下的力量,深入田间地头,了解农民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和需求,为后期育种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。”
育种是个苦差事。为了能随时掌握水稻长势,及时捕捉到水稻的独特性状,观察到不同的生长情况,从春天插秧到秋天收获,聂守军每天都要骑着自行车赶往各个试验田:播种、管理、观察、记载、选择、收割,再对收获的水稻进行对比试验,筛选出理想的材料,然后再重复操作。一茬一茬的水稻长大成熟,记录的档案材料足足装满了几麻袋。
为进一步加速水稻新品种成果转化,聂守军提出适宜科企合作的新思路,推动水稻“产学研、育繁推”一体化发展,使水稻新品种转化为产业新动能。他的科技成果所带来和产生的增产增收成果,相当于为14亿中国人,每人多添了4斤半粮食。
守护龙江稻农的丰收梦
2014年,聂守军被省科技厅认命为科技特派员。
“说话做事都必须得接地气,真正做到和老百姓心连心。”聂守军说。在他作为科技特派员服务的绥滨、绥棱等县,他与当地的水稻种植户结成科技支农对子,从育苗管理、田间管理、病虫害防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,做到“农户随时有需求,专家随时来解答”。
绥棱县克音河乡向荣村的王忠艳是一名水稻种植户。5年来,在聂守军的技术指导下,她家的稻田亩节约种植成本近50元,平均亩产提高48.7公斤,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水稻种植能手。在聂守军的牵线下,绥棱县上集镇诺敏河村通过种植“绥粳18”“绥粳28”“绥粳302”实现了丰产增效,累计带动农民增收3200万元以上。
姜维军是绥滨县忠仁镇黎明村农民。2015年起,聂守军带着“绥粳18”品种与他结成了帮扶对子,不但进行技术指导,还帮助他与企业积极对接,推动落实了忠仁镇与中粮集团、绥化市万胜米业合作开展“绥粳18”稻米的订单农业,全面实现该地区优质稻米产业化。
通过技术对接与科技服务,6年来,聂守军累计在帮扶地区推广水稻新品种、新技术20余项,累计推广面积240万亩,带动农民增收3.8亿元。
根永远连着黑土地
作为全省水稻产业体系首席专家,省农科院“农科英才计划”专项首席科学家,面对高校和企业百万年薪及配套启动资金、住房保障等优厚待遇,聂守军从未动心,继续埋头在他钟爱的寒地水稻育种事业中。
聂守军常与身边的科研人员说,黑龙江是他出生、成长的地方,无论走到哪里,都对龙江怀着一颗感恩的赤子之心,“我的根永远连着黑土地”。
7月1日,作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代表,聂守军有幸在天安门广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,他激动地说: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我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殷殷嘱托,扛起坚持发展现代农业方向、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使命职责,发扬艰苦奋斗、开拓创新、牺牲奉献的优良作风,努力破解‘卡脖子’技术难题,推动自主选育新品种的快速转化落地,打破国外育种技术垄断,打好种业翻身仗,用智慧和力量守住中国粮食,端好中国饭碗。”
来源:龙头新闻